妖怪煉成陣
Advertisement

民俗學folklore)是一門針對信仰風俗口傳文學傳統文化思考模式進行研究,來闡明這些民俗現象在時空中流變意義的學科。民俗學與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各種生活現象息息相關。儘管人們不一定能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對整個社會具有多大的意義,他們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現的一切,對文化的傳播和保存起了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。但是,有關人類活動的一切細節,都可以作為民俗學者的研究對象。而且其中還包含和傳達著重要的文化信息。

概要[]

民俗是常民生活形態的真實反映,舉凡生活中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的內涵與形式,以及其間思想、行為、儀節、活動的記錄與形成,都是民俗學探討的主題,這種約定俗成的習慣與風俗,不僅是人們生活的提升與滿足,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,因此,對於民俗學的認知與闡述,是當今國際學術研究極為重視的課題,也是日後研究者刻不容緩的責任與方向。

民俗學起源[]

民俗學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的格林兄弟。但是,民俗學folklore)一詞卻是1846年才由湯姆斯(W.J.Thomas)首先提出。在此之前,民俗學在德國被稱為人民學(volkskunde),在英國及歐洲其他國家被稱為大眾古俗(popular antiquities)或俗文學popular literature)。1846年,在寫信《雅典娜神廟》雜誌的信中,英國考古學家湯姆斯提出用folklore一詞來概括此一新興的學科。從此以後民俗學在歐洲盛行。

發展沿革[]

研究方法[]

研究對象[]

  • 口頭民俗學(口傳文學)
  • 風俗民俗學(儀式慶典)
    • 家族制度社會制度婚喪祭祀迷信遊戲民間舞蹈民族音樂
  • 宗教民俗學(信仰寄託)
    • 民間宗教佛教道教靈魂轉世妖怪占卜巫術民間療法
  • 物質民俗學(常民生活)
    • 民間美術民間飲食民間服飾民間建築

外部連結[]

參考文獻[]

  1. 王娟,民俗學概論,北京出版社,2002:9 ISBN 7-301-05815-2/C‧0230
  2. 鍾敬文,民俗學概論,上海文藝出版社,2002:01/01 ISBN 7532118371
Advertisement